“5月份,大連港散糧碼頭公司完成貨物吞吐量63.6萬噸,同比增幅48%,創近三年來單月轉運量紀錄;年度累計吞吐量完成235.8萬噸,同比增幅25%?!?月20日,大連港散糧碼頭公司負責人高興地告訴筆者。
東北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產區,素有中國“糧倉”之稱。今年以來,作為東北糧食“南下”的重要節點,遼港集團積極發揮港口資源優勢,肩負起保通保暢重任,提供優質的裝卸、倉儲等服務,并與糧食貨主、鐵路部門等密切合作,構建起高效快捷的糧食運輸網絡,充分發揮物流樞紐和服務保障作用,為服務國家糧食安全不斷貢獻港口力量。
搶抓市場 貨量陡增
當前,受國際形勢、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因素影響,國內商家采購需求和意愿持續下降,導致東北港口玉米進口總量較同期下滑近六成。
面對嚴峻形勢,遼港集團大連港發揮區位優勢,搶抓市場機遇,明確自身定位、挖掘優勢資源,加大市場跟蹤力度,實時掌握客戶轉運計劃,力保糧食通道暢通。
今年五月,大連港成功爭攬保加利亞進口玉米到港,實現了外貿貨源開發的逆勢“開門紅”,成為大連口岸首批保加利亞外貿進口玉米。
“我們始終堅持‘一船一策’的服務理念,通過‘車、場、罐、船’各環節作業的無縫銜接,為客戶提供質量高、效率高的物流服務?!比肀缓顾竦拇筮B港散糧碼頭公司現場作業人員說,該公司5月份內貿玉米裝船48艘次,實現吞吐量23.8萬噸,同比增加20.6萬噸,增幅644%。
今年以來,為有效壓縮外貿船舶在泊時長、降低客戶物流成本,大連港預先協調靠離泊作業,保障船舶進出港銜接流暢;在卸船環節,以熟練的防疫排查、科學的人機調配和高效的問題解決流程,大幅提升作業效率。
隨著市場逐漸回暖,大連港提早研判市場行情,做好產地散糧車運力布局以及筒倉的合理調配,抓住市場貿易活躍期,集中發力,實現貨源大量集港,為保暢保供提供重要支撐。
高質高效 科技加持
初夏的港口,微風拂面。在營口港鲅魚圈港區,糧食經鐵路、公路源源不斷地運抵碼頭。在卸車、入倉到出倉、裝船的全流程作業中,僅能看見少數人員在現場協助,皮帶機組和配套設備完成了主要作業。近年來,營口港不斷提升碼頭作業及監管的自動化、智慧化水平,在節省人力、降低勞動強度的同時,也減少了糧食損耗。
今年,營口港堅持安全生產和疫情防控“兩手抓”,借助現代化設備和計算機系統,不斷提高糧食作業效率和安全管理水平。
借助筒倉皮帶系統,主要的作業組織、日常監管等工作均可高效完成;運用散糧皮帶中轉操作系統,可遠程操作機械完成高精度的糧食裝卸車、裝卸船、出入倉等作業;GGS糧情監測系統可實時監控筒倉內的糧食溫度,發生異常情況將第一時間通知客戶,決定是否采取倒倉、通風、清倉等措施;軸溫感應系統和火災控制系統能檢測設備關鍵部位的溫度、監控現場火警信息,有效降低火災安全隱患。
針對港內外貿進口玉米船舶作業,營口港在有效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,合理調配現場人員與機械數量,加強夜間巡視檢查力度,保證現場安全生產問題得到及時反饋和解決,形成閉環管理模式,確保碼頭生產平穩運行。
周密部署 多方聯動
日前,裝載3.9萬噸大豆的巴拿馬籍貨船“東海之星”輪??吭谶|港集團丹東港糧食泊位,待檢、卸船……一場爭分奪秒、全鏈條保障企業復工復產的保供作業拉開大幕。
丹東港在船舶靠泊前就與丹東合作區的政府、海關、海事、邊檢等聯檢部門以及客戶建立聯動機制,從船舶到港申報、生產組織、安全接卸、船舶出入境、船員閉環管理等環節,全鏈條、全方位“無縫銜接”。在大家通力協作下,“東海之星”輪提前16小時開始作業,保證了此次大豆接卸順利完成。
“近期船舶抵港較密,我們早已做了準備?!钡|港工作人員介紹,“兩艘內貿玉米船與‘東海之星’輪同時抵港,我們提前做好了部署,確保高效完成接卸任務?!?br/>
丹東港第一時間調試好卸船輸送線、保證流程進倉,并積極做好與相關單位的溝通配合,減少非生產時間,實現卸船效率最大化。在克服大風天氣的影響下,僅用68.5小時便完成卸船任務。
此外,面對丹東突發疫情,在嚴格落實各項防控措施基礎上,丹東港仍然堅持保障糧食作業高效轉運。五月下旬,在裝載7萬噸大豆外貿船“泰安娜”輪的卸船作業中,丹東港以單日卸船1.8萬噸、單門機效率138噸/小時、單船效率692噸/小時,成功打破該港三項糧食卸船紀錄。
高空俯視,林立的門機拔地而起,紅色的岸橋搭起隧道,集裝箱整齊有序地排列延伸……晝夜輪回,從日出到日落,遼港集團各碼頭運轉不停息,各環節無縫銜接,疏運平穩有序,處處迸發著生機與活力,以高質量服務,全力保障著糧食通道暢通。